你的位置:

11选五和值表图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一口气看懂明初皇位之争!朱元璋早有准备,为啥朱棣还是造反了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7:19    点击次数:51

    说起明朝刚开始那会儿,最重要的一场权力大战,靖难之役,其实事儿挺直接的。

    简单来说,就是朱元璋快不行的时候,决定让他的孙子当皇帝。可他的其他几个儿子心里头不乐意。这样一来,孙子一坐上皇位,就得想办法削弱他那些叔叔们的势力,好把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。但问题是,他手下的那些大臣们都不太中用,结果反倒让他四叔瞅准机会起兵造反了。

    后来,朱元璋的那个四娃子朱棣,他决定起兵反叛了。这一反就是四年,朱棣一路拼杀,最终造反成功,自己当上了皇帝。

    现在有很多文艺作品都在讲那段历史,所以大家对那段历史的大体情况都挺了解的。不过,要是说到靖难之役具体是咋回事,比如朱棣这个藩王是怎么成功发动靖难的,他到底是怎么取得胜利的,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。

    说实话,要是咱们认真瞧瞧靖难之役的来龙去脉,还有它发生的全部过程,就能明白:这次起兵反叛,其实真的挺复杂的。而且,事情也绝对不是像不少电视剧里演的那样,仅仅是因为朱允炆太呆板、太不懂变通,最后才输的。

    说实在话,能在这段历史里头留下点身影的人,那都不是一般人,全都是相当聪明的角色!至于这场皇位抢夺大战,那绝对是中国古代最扣人心弦的一次皇位较量。

    咱们聊聊这段斗争的事儿,得回溯到朱元璋那时候。

    朱元璋一当上皇帝,心里头就对挑谁当接班人这事儿琢磨得挺深。他清楚,以前好多皇帝就是因为选错了继承人,结果搞得一团糟,所以他自己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。

    其实,在朱元璋还没当上皇帝,只是称王那会儿,他心里就已经有了打算。那是在1364年,朱元璋在南京自封为王的同时,就明确指定了他的大儿子朱标当继承人,也就是世子。又过了三年,朱元璋真的坐上了皇位,那时候,世子朱标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太子。

    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,要是当皇帝,那肯定是挺棒的!你想啊,他出生那会儿,朱元璋刚开始有自己的兵马,连南京城都还没攻下来呢。所以朱标从小就看着老爸一步步打拼,心里头明白老爸早年吃了多少苦,受了多少累。

    说起来,朱标跟老朱后来生的那些儿子,那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
    另外,朱标出生后,朱元璋就拼尽全力,给他物色了顶呱呱的老师。这样一来,朱标在成长过程中,家里和学校的教育资源都不缺。而且,由于亲眼目睹了朱元璋是怎么一步步打下江山的,朱标打小就明白这世界是个啥模样。

    朱标长大成人后,那真的是挺有本事的。真实的他,压根儿不像有的电视剧里演的那样,胆小怕事。他其实是个特别让人放心的皇位接班人。他的那些弟弟们都很佩服他,没有一个人敢跟他抢皇位。大臣们也都站在他这边,都觉得他以后当皇帝最合适。

    要是朱标能活到他老爹老朱走的那时候,并且稳稳当当接过大位,凭着他的深沉和手腕,明朝后来绝不会闹出靖难之役那档子事。大家伙儿都觉得,要是朱标真能顺利当上皇帝,而且坐稳了江山挺长时间,那明朝接下来的日子,很可能就跟汉朝的文景之治差不多,一片太平盛世。

    不过挺遗憾的,朱标在老朱之前就先走了。

    1392年那会儿,38岁的朱标在出门巡查的路上,突然间就病了。听说他这次出门,主要是为了给明朝选个新都城。明朝刚建立时,朱元璋把都城定在了南京。但等明朝统一了整个国家后,南京作为都城,在管治北方上就不太方便了。所以朱标这次巡查,就是想实地考察下,看看是把都城搬到长安好,还是搬到洛阳更合适。

    不过挺倒霉的是,朱标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间就病了。从那以后,他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,没过多久,人就没了。

    朱标早早地走了,这绝对是明朝历史上最让人没想到的事儿。要是朱标能顺顺当当地接班,明朝后面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根本就不可能发生。毕竟,哪个皇子也没那个胆子,敢跟朱标争皇位。但朱标这一走,不管接下来是谁坐上那个位置,都不可能像朱标那么让人服气了。

    上面说的这些,差不多就是明朝初期皇位争夺的大概情况。然后后面发生的所有事情,其实都是从朱标去世那会儿起头的。

    在很多电视剧里头,朱标走了以后,朱元璋心里头特别难过,因为他特别疼爱这个大儿子。于是呢,他就干脆没考虑其他儿子,直接把朱标的儿子扶上了太子位,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建文帝,也就是朱允炆。

    但这说到底,只是个很常见的历史误会罢了。

    事情虽然是这样,但说实话,历史上的老朱,哪像是个会一拍脑袋就做决定的人啊?朱标是在1392年4月25日那会儿没的,从他走了开始,明朝上面那些大佬,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头,为了挑个新太子,可是斗得不可开交,场面相当复杂。

    再说了,能在这场较量里露脸的,那可都是那会儿顶尖厉害、脑子最好使的人物!

    一开始,朱元璋压根儿没想过要越过儿子,直接挑孙子来当接班人。毕竟,他儿子不少,里头还有挺多出类拔萃的,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位出色的君王。

    要是选儿子来继承皇位,最顺理成章的做法就是让下一个嫡子来接班。朱元璋和他的正牌老婆马皇后,那感情可不是一般的好。虽说那时候马皇后已经走了,但只要还有嫡子在,他就不可能考虑那些庶出的儿子。这点,朝中的大臣们心里跟明镜似的,所以他们也不会去支持那些庶出的皇子。

    那时候,朱元璋还有几个亲儿子活着,就是排行第二的秦王、第三的晋王、第四的燕王,还有老五周王。

    要是按照继承的顺序来,这时候朱元璋应该选的是他的二儿子秦王来当继承人。

    但话说回来,秦王那儿有两个大问题。首先呢,他这人脾气不太好,挺暴躁的。虽说他在军事上挺有两把刷子,但这暴脾气,真就成了他的软肋。要是将来秦王掌了权,说不定动不动就想着去打仗,这跟老朱心里想的,让明朝接下来好好休整、恢复元气的打算,可就对不上了。

    另外,秦王的老婆其实是元末时候的大将王保保的亲妹子。要是秦王当上了皇帝,让他这位王保保的妹妹做了皇后,可能对咱们国家以后收服北元那边的人有好处。但话说回来,朝廷里的好多大臣,铁定不乐意!这关系到他们自个儿的切身利益嘛!要是让一个北元的贵族做了皇后,那不就等于说他们以前跟北元打的那些仗都白费了,这对他们的地位影响可大了去了!

    因此,好多大臣都觉得秦王当不了继承人。要是老朱硬要把秦王立为太子,那明朝可就麻烦了,隐患可不小。

    要是朱元璋不选老二,而是挑了老三、老四或者老五当太子,那他接下来就得头疼另一件事了,那就是大臣们可能会拉帮结派。因为这几位皇子,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,不管最后选了谁,肯定都会有人心里不痛快,觉得不公平。

    其实,朱标走了以后,明朝上头的人慢慢就开始分帮结派了。不少大官都开始挑边站,选自己要挺的皇子。这种情况,朱元璋心里头也是不乐意看到的。

    因此,要是挑儿子来负责,不管选哪个,最后肯定都会搞得一塌糊涂。

    哎,要是咱们不考虑儿子,直接挑孙子来接力,这办法咋样呢?

    这个念头吧,说起来可能有点出人意料,但按那时候的情况琢磨琢磨,这计划还真能行得通。朱标他总共有五个儿子,不过头一个,也就是大儿子朱雄英,命不好,比朱标还早走一步,小时候就没了。朱雄英走了之后,朱标的二儿子,后来就被定为了接班人,他就是朱允炆。

    朱标没了的时候,朱允炆都16岁了。在古时候,16岁的孩子其实已经能当皇帝了。而且要是让朱允炆来继承,那些大臣们也不会乱站队。毕竟朱允炆是朱标的正经接班人,要是朱标还在,皇位本来就是要传给朱允炆的嘛。

    最重要的是,朱允炆这个人挺心慈手软的,挺对朱元璋想让国家缓缓发展、恢复元气的路子。

    最后吧,经过了好几个月的商量和较量,朱元璋总算是得到了大家的点头。大多数人表面上都说,朱允炆其实挺好的。这样一来,朱元璋就正式让朱允炆当上了接班人。

    打从朱允炆被确定为接班人那天起,朱元璋为了确保皇位稳稳当当传下去,他大概采取了三个行动。首先,他要稳固朱允炆的地位,让朝里朝外都知道这就是未来的皇上。接着,朱元璋开始清理那些可能对朱允炆继位造成威胁的人,把潜在的问题都给解决了。最后,他还给朱允炆安排了一些得力助手,帮他日后稳稳地坐住皇位。总之,从立朱允炆为继承人那一刻起,朱元璋就忙活着这三件大事,都是为了皇位传承顺利。

    头一件大事,就是要帮朱允炆扫清障碍,把那些开国时立下大功的老臣给处理掉。其实啊,在朱元璋当皇帝的二十多年里,他已经处置了不少这样的功臣。但等朱允炆坐上皇位,朱元璋的手段就更厉害了。在这之后,要说哪个事儿最出名,那就是蓝玉那档子事儿了。

    蓝玉是明朝打天下时的大功臣,还是个挺年轻的小伙儿,本来是朱元璋打算留给儿子那一辈当头的武将。再说,蓝玉跟朱标还有亲戚关系呢,有了这层关系,蓝玉自然就更愿意为朱标效力了。

    不过话说回来,蓝玉这家伙吧,朱标能驾驭得了,但到了朱允炆那里,就不灵光了。

    除了朱允炆年纪轻、经验不够之外,最关键的是,蓝玉和朱允炆之间没有血缘关系。说白了,朱标的正牌老婆,是明朝打天下时的大将常遇春的女儿,蓝玉呢,就是朱标老婆的亲弟弟。但朱允炆并不是常氏生的,常氏生的孩子是那个很小就去世的朱雄英。朱允炆的亲妈,其实是太子的另一个妃子吕氏。

    要是朱雄英还在人世,那他也许能让蓝玉为他效力。可要是换成朱允炆,蓝玉是肯定不会听他的话,更不会为他所用的。

    总而言之,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,朱元璋把一大批的开国大将都给收拾了。特别是对武将们,他那是毫不留情地大开杀戒。因为朱允炆以后肯定是要走文化治理的路子,所以武将们的作用就小了很多。特别是那些擅长打仗冲锋的武将,更是成了隐患,必须得把他们给解决掉。

    朱元璋做的那个决定,其实给朱允炆挖了个大坑,以至于后来朱允炆手底下没将可用。

    第二件事,那就是给儿子们封王,让他们去各自的领地。这事儿啊,其实在朱标还没走之前,朱元璋就已经动手干了。朱元璋琢磨出一套和之前那些朝代都不大相同的封王规矩,就是咱们说的“封王但不直接给地”。

    说白了,明朝的那些王爷们,其实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和土地。他们每年都会从朝廷那里拿到不少的钱财作为俸禄,但是呢,他们却不能直接掌管某个地方,也不能直接管那里的老百姓。这些事情,全都是交给当地的地方官去做的。

    王爷们的特别之处呢,就是他们会被派到某个地方,负责带着一小队人马守在那里。不过呢,这队伍的人数可不会太多。就拿后来造反的燕王朱棣来说吧,在他还没动手之前,手下也就那么八百号人!

    得说说明朝那些藩王的一个独到之处,这个真的很关键。在后来的靖难之役里,它可是起到了扭转历史走向的大作用。

    第三件事,那就是朱元璋一门心思栽培朱允炆。尽管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很老了,但他还是硬撑了好几年。在这几年里,他全身心投入到教导朱允炆上,教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。不过挺可惜的,那时候明朝已经不怎么对外打仗了。所以,在这几年时间里,朱允炆主要学的都是怎么管理国家,没怎么学到打仗的本事。

    这个不足之处,到后来就变成了朱允炆栽跟头的主要原因。

    反正,在朱元璋快不行的那几年,他真的是拼尽全力,就想让朱允炆稳稳当当地当上皇帝。结果,到了1398年,朱元璋去世了,朱允炆也就顺顺利利地坐上了皇位。

    到现在,那场被称为靖难之役的事情,算是彻底被种下了根,而且开始慢慢长起来了。

    接下来要说的事儿,就是朱允炆当了皇帝后,立马就开始琢磨怎么削弱那些诸侯王的势力。不过呢,他用的方法不太聪明。更糟糕的是,在这过程中,不小心把一个老朱家的王爷给烧死了,这事儿可把其他那些王爷给惹毛了,一个个都气得不轻。

    后来呢,燕王朱棣就在北京正式起兵了,他用的旗号是奉天靖难,意思就是上天让他平定内乱,然后他就带着军队往南京打去,要找朱允炆算账。

    最近这些年,有关那段历史的影视剧特别火,也特别多,因此大家对那段历史都挺熟悉的。不过呢,话说回来,正因为大家看了太多相关的电视剧和小说,反而容易让大家对那段历史产生另一种误解。

    大家都误以为朱允炆这人挺不行,感觉他政治上那是一窍不通。要是换个稍微有点头脑的皇上,在当时那个乱摊子,削藩简直就是小菜一碟。再说了,朱允炆手下的那帮大臣,全都是书呆子,一天到晚不懂还要硬装懂,乱给主意,这不就把朱允炆给坑惨了,一路败退。

    这些感觉吧,其实全都是自己脑补出来的,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。

    后来大家看到的电视剧和小说,讲的都是朱棣怎么看待那段历史的。不过,如果我们换个角度,站在朱允炆这边看看,就会明白:朱允炆可不是个没本事的人!他手下的那几位大臣,也都不是啥出馊主意的人。

    在聊靖难之役具体是咋回事之前,咱们先扯扯另一件事:朱允炆那时候削藩,咋就没学学汉武帝那一招推恩令呢?你看历史上有那么多削藩成功的例子,朱允炆咋就不瞅瞅史书,照着那些成功的法子做做呢?

    这事儿吧,说起来挺直接的,汉朝那时候的藩王,跟明朝的藩王,压根儿就是两码事!

    汉朝那时候的藩王,那真的是有自己的地盘呢!一开始啊,这些藩王的地盘里面,啥事儿都是藩王说了算,比如用人、花钱、执法,还有带兵打仗,全都是藩王一个人管。就连皇上,要是想用藩王地盘上的人,也得先跟藩王说一声,不能随便来。

    说起来汉朝搞定削藩这事儿,真的不容易,前后折腾了四代人。最开始是刘邦,他动手时比较讲究,不动那些诸侯国,但把里面的老大全给换了,换成了自己的亲人。到了刘邦的儿子汉文帝,他先是让朝廷的军队变得更强,然后瞅准时机,趁着几个老的诸侯王没了,就把那几个最大的诸侯国给拆分了。

    到了汉景帝这一代,他开始大力从诸侯王那里收权。但这个做法,立马就让诸侯王们对他有了敌意,于是就有了七国之乱这档子事。好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早有准备,最后成功平定了叛乱,削权的计划才得以继续实施。

    后来,到了汉朝的第四代皇帝汉武帝时,他才真正出手,搞了个推恩令。这个法子呢,就是让诸侯王的每个儿子都能分到老爹的地盘。这样一来,那些原本挺大的诸侯国,等老诸侯王一走,就慢慢被拆分成了一堆小国。这些小国啊,自然也就没法跟汉朝中央对着干了。

    这说的是汉朝那会儿用来削弱诸侯势力的一招,大伙儿都管它叫推恩令。不过呢,推恩令这事儿啊,可不是汉武帝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,而是老刘家前后四代人一块儿琢磨出来的办法。你想啊,要是这事儿放在刘邦或者汉文帝那时候,估摸着圣旨还没传到地方,那些诸侯王们就得联手起来闹事了。

    说到朱允炆这儿,情况其实也差不多。

    朱允炆身旁围着的那几个大学问家,一个个都是历史书翻得滚瓜烂熟的人,推恩令这种招数他们心里明镜似的。因此啊,他们八成也琢磨过,能不能把推恩令这套玩法搬出来,对付一下明朝那些个藩王闹心的事儿。

    可是他们琢磨了好一会儿,感觉这事儿根本没法实现。

    要是那时候朱允炆也学着汉武帝的样子,发出一道命令,想要来个恩赏分封啥的。那他很快就会碰到一个挺逗的事儿:因为明朝的那些藩王啊,他们没有真正的地盘,也没有直接管的国家。所以这道命令发出去,根本没啥用!

    要想推行类似于推恩令的政策,首先得有个前提,那就是藩王手里得有些能拿出来分的东西。但要是说到明朝的藩王,他们手里头也就只有那么一小撮兵马,还有就是朝廷定期发的薪水。这两样东西,你就算要分,也没啥大不了的价值。

    除了那些能看得见的东西,还有些更深层的东西,是推恩令根本没办法搞定的。就像朱棣,他手里有两样宝贝,推恩令根本分不走。甚至就连他自己,也没法直接传给儿子们。

    这两件东西呢,一个说的是声望地位,另一个则是带兵打仗的本事。

    要是有个藩王,既没有封地,手里也没实打实的地盘管着,按常理来说,这样的人对皇帝就构不成啥大威胁了。这么一看,朱允炆其实根本不用大费周章地去搞削藩那一套啊,他直接安安稳稳坐他的皇位不就得了?

    这种局面,说到底,也是老朱以前心心念念想看到的。但没想到的是,朱允炆一当上皇帝,很快就碰到难题了,那就是他发现自己如果不削弱那些藩王的力量,还真是不行。

    那些地方的诸侯王,威望真的特别大。

    这些明朝的王爷们,按规矩讲,手上没啥大权力。但你猜怎么着?在他们自己的地盘上,那影响力可大了去了!朱元璋活着的时候,为了把国家牢牢攥在手里,特地加强了这些王爷们在当地的话语权。

    影响力这玩意儿,不是靠下个什么命令就能削弱的。要是不想办法限制那些大势力,他们很可能就会借着这股影响力,飞快地壮大起来。不出几年功夫,那些原本只是名义上管着的地方,就成了他们真正的地盘了。

    因此,到了这个地步,朱允炆一当上皇帝,就得赶紧动手削弱那些藩王的势力。这是朱允炆手下的几位重臣琢磨出来的最后办法。

    用现在的眼光看,他们好像不怎么聪明。但要是放回那个时代去考虑,他们的做法其实是合理的。

    但这样一来,问题就又冒出来了,是个新的麻烦。

    要是想让这些有权有势的藩王势力减弱,咱们得想想办法怎么动手,还有该先从哪个藩王那儿开始动手呢?

    聊到这个事儿,要是谁已经知道了后面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,可能立马就会说:这不难嘛!那就先把最厉害的那个给解决了呀!肯定得先从那个燕王朱棣动手咯!

    要是早知道以后会发生啥,朱允炆那样做肯定没错。但话说回来,当时他哪知道呢,所以其实更聪明的做法是,先挑软柿子捏,把弱的诸侯王解决了,再去对付强的。要是一开始就硬碰硬,直接跟最强的诸侯王杠上,那这家伙很可能立马就反了,到时候其他诸侯王一看,肯定也跟着起哄。

    其实,咱们可以先挑软的柿子捏,慢慢来,就像用温水煮青蛙那样,这样会更轻松些。

    要是想用这招,从软柿子开始捏,一步步来搞定那些势力,那找个啥借口去削弱他们的权力呢?其实也不难!就给他们那些王爷安个罪名,比如说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胡来一气,或者对皇上朱元璋不尊重,这不就能顺水推舟地把他们的权力给削了嘛!

    按照这个想法,接下来,朱允炆动手削弱那些诸侯王的势力了。

    不过呢,就因为用了那一套方法,后来吧,当朱允炆搞定了几个不太行的诸侯王以后,最强的那个,燕王朱棣,早就已经做好了打算。在朱允炆正式对朱棣动手之前,朱棣已经靠着自己在北京的势力,起兵反叛了。

    接下来,要说到的就是那场大名鼎鼎的靖难之战了,这才是重头戏。

    聊起靖难之役这场大战,其实细节上也没啥好啰嗦的,毕竟这段往事大伙儿都太清楚了。

    但说实话,等到朱棣发动叛乱的时候,朱允炆的做法其实本来没啥问题。毕竟在那时候,朱允炆手里握着大把的好牌,特别是军队人数上,简直可以靠人数直接碾压,轻轻松松就能赢下这场较量。

    可是,重点在于,那会儿的朱允炆,偏偏做了两件十分要命的事情。

    第一个大问题,就是他选错了人领导军队。他让李景隆去当大将指挥,但事后看来,这家伙可能心里早就向着朱棣了。所以啊,一旦自家的统帅其实是敌方的人,那朱允炆接下来的路,就只有被一路打败了。

   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,他自己对打仗的事儿一窍不通。而且,他周围的那几个帮手大臣,全都是文官出身,对军事也是基本上一知半解。这样一来,在制定大局战略的时候,朱允炆就犯了大错。

    最后吧,朱棣好不容易打下了济南,结果他突然意识到:朱允炆的打法有大问题。其实那时候,他压根就不用打济南,直接绕过它,冲南京去就完事儿了!

    靖难之役闹腾了三年后,朱棣突然像变了个人,火急火燎地带兵往南冲,目标直指南京。朱允炆呢,被朱棣在打仗的计策和整体规划上都给比下去了,完全没了招儿。最后,朱棣一路势如破竹,占领了南京,也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控制权。

    但其实,等朱棣打进了南京,他真正管着的地方并不大。这块地方,要说人口、税收还是粮食,都只是明朝的一小块。换句话说,就算朱允炆打了败仗还失踪了,朱棣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。

    但是吧,话说回来,就算到了这种地步,对朱允炆来说,没了国家权力的掌控,还是没啥实质性的帮助。主要是朱允炆他自己,压根就不懂怎么指挥打仗。

    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,朱允炆就不见了踪影,接着朱棣就当上了皇帝,明朝的皇上就这么换了个人。

    说来也怪,朱棣当上皇帝后,居然接着走了朱允炆削藩的老路。就连用的方法,都差不多一样。不一样的是,朱棣自己会带兵打仗,能把这政策执行得很到位。

    朱棣当上皇帝后,没多长时间,明朝那些藩王闹的事儿,就全摆平了。打那以后,明朝的皇帝宝座,就稳稳当当地传给了朱棣这一家子。

    这说的是明朝初期那场真刀真枪的皇位抢夺大战。

    要是咱们好好瞅瞅整段历史,就能瞧出来:这段历史啊,简直就是一场高手过招的大戏。你看,不论是最开始下棋的老朱,还是后来加入战局的朱棣和朱允炆,他们心里都有本账,手里也都有招儿。

    哎,没想到那段时间里,发生了好多谁也料想不到的事儿,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咱们都知道的那样了。朱棣能成功,说白了,其实也有那么点儿碰运气的成分。

    要是老朱活着的时候,能给朱允炆传授点打仗的门道,让他有点指挥的本事,那朱棣肯定是赢不了的。




Powered by 11选五和值表图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